军队最大的祸患倍顺网,往往源于将领的犹豫不决。
做事拖拖拉拉,往往会把好机会白白放跑,事后只能干着急。
那些身居高位的人,做事优柔寡断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。
有些时候,一个决定或事件甚至能彻底改变历史的轨迹!
他错过了三次关键机会,都是因为犹豫不决。只要把握住其中任何一个机会,他的人生走向就会完全改变。
1、留着董卓不处理
鲍信在董卓刚带兵进洛阳那会儿就提议:现在董卓的人马刚到地方,都累得够呛,咱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把他干掉。
袁绍迟迟下不了决心,始终没有采取行动。
董卓刚到洛阳那会儿,手底下其实就三千人马。为了吓唬袁绍这帮人,他玩了个花招:夜里偷偷把部队调出城,白天再大张旗鼓地列队进城,假装有大批援军陆续赶来。
展开剩余90%要是袁绍当初果断下手干掉董卓,他就能掌握朝廷大权,占据绝对优势。
2、不接皇帝来。
公元195年,汉献帝成功摆脱李傕和郭汜的掌控,启程返回洛阳。
沮授建议袁绍把汉献帝接到身边,但淳于琼和郭图不同意。他俩觉得:把皇帝弄过来太麻烦,听他的吧自己受约束,不听他的又显得不忠,里外不是人。
袁绍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。
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后,袁绍开始后悔了。他派人去找曹操商量,想把皇帝迁到离自己地盘更近的鄄城。曹操多精明啊,这种要求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
袁绍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,原本就具备很大的影响力。他本来可以靠自己的实力说话,不需要借助汉献帝的名号。但如果皇帝落到别人手里,他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。袁绍既不想让别人利用皇帝来削弱自己,又担心控制皇帝会束手束脚。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,曹操抢先一步控制了皇帝。这个关键决策让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,袁绍反而陷入了被动局面。
3、别学曹操那一套。
曹操和袁绍闹掰正僵持着,刘备趁机在徐州造反对抗曹操。曹操二话不说,亲自带兵去打刘备。
田丰建议袁绍抓住时机出兵攻打许都,但袁绍又一次没把握住这个好机会。
曹操和袁绍是老相识,太了解他的性格了。曹操评价袁绍说:"这人做事总是慢半拍,肯定不敢轻举妄动。"正因为摸准了袁绍这个特点,曹操才放心大胆地出兵攻打刘备。
那时候袁绍确实派了些兵去打于禁倍顺网,但没下狠心把主力部队全压上去。
看得出来,袁绍虽然动了打仗的心思,但始终下不了狠心真打,说到底还是优柔寡断。
要是袁绍当时能狠下心派主力部队进攻南方,就算没法一下子打赢曹操,至少也能逼着他撤兵回防。这时候刘备占着徐州,在曹操背后虎视眈眈,袁绍就能占据绝对优势。
袁绍做事犹豫不决,错失大好机会,结果让曹操抓住时机反败为胜,这样的结局其实早就能预料到。
接班人的问题没处理好,最后把国家搞垮了。
袁绍特别宠爱小儿子袁尚,但大儿子袁谭不仅聪明能干,还在平定河北时立下大功,身边也有不少拥护者。这让袁绍一直拿不定主意,直到去世都没决定让谁来接班。
袁绍去世后,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各自拉拢势力,互相争斗。最终,曹操出兵将他们彻底消灭。
官渡大战后,袁绍虽然吃了大亏,但他还控制着四个州的广阔地盘,整体实力还是比曹操强。要是他们内部不闹分裂,袁家没那么快被曹操灭掉。
那时候很多诸侯在选接班人的时候都拿不定主意,但像袁绍这样一直优柔寡断的还真找不出第二个。
袁绍关键时刻优柔寡断,直接葬送了整个河北地盘。
后来他干掉了孙坚,把袁术赶出南阳,彻底站稳了脚跟。
在袁绍和曹操争夺地盘的时候,刘备还没发展起来,孙策刚站稳脚跟没多久就遇刺身亡。这时候刘表才是最有实力的第三方势力,当时人们都说"现在天下局势的关键,就掌握在刘表将军手里"。
官渡之战那会儿,他嘴上说要帮袁绍,可实际上一直拖着不出兵,始终在两边观望。
在官渡之战那会儿,刘表选择两不相帮,这个做法说得过去。
说白了:刘表要是帮袁绍打赢曹操,袁绍转头就会收拾他;要是曹操赢了,刘表这个选错边的人照样倒霉。
所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那会儿,他选择两不相帮,这个做法其实挺正常的。
但曹操带兵北上打河北的时候,刘表其实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干点大事。
那时候曹操带兵往北边打,刘表完全能从他背后下手。
就算没法一下子拿下许都,至少能把南阳这块被张绣投降曹操后丢掉的地盘抢回来。要是连南阳也拿不回来,那也得想办法拖住曹操,让他没法集中精力搞定河北。只要能让两边势力保持平衡,对刘表他们来说就能撑得更久。
刘备建议刘表抓住机会向北进军,但刘表拿不定主意。
曹操拿下河北后,刘表这才回过味来,拍着大腿对刘备说:早该听你的,现在黄花菜都凉了!
刘备劝道:乱世之中机会多的是。这次错过了没关系倍顺网,下次再抓住就行,别太自责。
说白了,刘备就是会哄人开心,可对刘表而言,哪还有什么以后啊?
刘表势力的垮台,根源不在于后来他儿子刘琮投降曹操,而是因为刘表自己做事总是优柔寡断,光在旁边看别人争斗却不采取行动。
司马懿和刘晔提出建议:现在拿下汉中后,蜀地人心惶惶,正是进攻西川的好时机。要是等刘备和诸葛亮稳住局面,让他们占据险要地形防守,到时候就难打了!
曹操拿不定主意,迟迟没有动手。
一周后,曹操接到情报:益州地区每天发生几十起骚乱事件,就算刘备处决了带头闹事的人也压不住局面。
曹操转头问刘晔:咱们现在还能继续打吗?
刘晔回应说:"现在大局已定,不适合再动手了"。
没了汉中这块地方,蜀地就保不住了。汉中要是守不住,蜀地老百姓肯定要慌。
另外,之前刘备一直把张鲁当作主要对手,军队布防也都是针对张鲁设计的,现在估计还没做好调整准备。
不过,刘备和诸葛亮都是能力出众的领导者,肯定能迅速做出安排,稳定军心。
强者过招,胜负就在一瞬间。
曹操一开始说"占了陇地还想着蜀地?人就是贪心不足",可没过几天就问刘晔现在出兵还来不来得及。这说明:他表面装得挺想得开,其实心里一直拿不定主意!
曹操一时没拿定主意,大好机会转眼就溜走了。
曹操当时要是马上带兵去打蜀地,未必一定能赢。但谁都看得出来:这是他这辈子最后有可能拿下蜀地、进而统一天下的机会了。
曹丕把大臣们叫到一块儿,商量对策。
刘晔提出建议:现在正是攻打东吴的好时机!蜀汉从荆州方向进攻吴国边境,我们则直取江东核心区域,这样吴国肯定撑不住!等灭了吴国,我们拿下富庶的江东地区,蜀汉只能得到边境的荆州,明显我们占便宜!之后收拾蜀汉就容易了,天下就是我们的了!
曹丕的想法很明确:孙权已经归顺我们,如果这时候去打他,会让其他想投靠的人寒心,不如先收拾蜀汉!
刘晔分析道:当前刘备正在气头上,铁了心要攻打东吴。如果我们这时候去吓唬蜀国,他们可能就不打吴国了。但要是我们直接进攻吴国,正在气头上的刘备肯定不会同意孙权的求和,一定会跟我们抢着瓜分吴国的地盘。
开了好几次会,始终没讨论出结果。
这时候,曹丕才慢悠悠地出兵,一口气向吴国发动了三路进攻!
有机会的时候不抓住,等机会没了再硬来,结果肯定好不了。
三国鼎立的局面,本质上就是两个实力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最强的那个。
两个弱者互相掐架,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!
要是错过这次机会,吴国和蜀国重新联手,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会重新形成。这样一来,曹操想要统一天下的愿望,又得往后推迟了。
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,他在选接班人这事上一直拿不定主意,结果搞得东吴内部乱了好多年!
孙权最初选定的继承人是大儿子孙登。
可惜孙登年纪轻轻就走了。
后来,孙权又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孙和立为太子。
孙和这个人性格宽厚明理,在江东世家大族中很有人缘。
但孙权特别宠爱第四个儿子孙霸。
这样一来,孙和与孙霸各自拉拢党羽,掀起了著名的"南鲁党争"。
朝廷官员因为"南鲁之争"分成两派,彼此争斗不休。
这段时间里,不少有名的大臣和他们的子弟都被牵连进来,像陆逊、顾谭、朱据这些人都没能幸免。很多人在这场风波中遭了殃,有的被整得很惨,有的连命都丢了。就连陆逊的死,也跟这事脱不了干系。
他71岁去世时,继承家业的竟是个9岁孩子。
这样一来,年幼的皇帝、掌权的大臣和皇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,东吴皇宫里连续好几年都充满了血腥的厮杀。
东吴已经没剩多少能人了,内部上下互相猜疑,局势岌岌可危!
袁绍和刘表并非无能之辈,曹操与孙权也都是那个时代的豪杰人物。
换成咱们一般人碰到他们那种难题,估计更是一头雾水,完全搞不明白该咋办。
我讲这些,不是想装聪明事后指点,也不是为了现在才来批评。
说白了,读历史就是为了从过去的事情里学点经验,让自己现在做事能更顺当点。
老话讲:打仗时犹犹豫豫,最容易坏事。
做错决定也比不敢做决定强倍顺网。
发布于:陕西省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